关于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情况的审议意见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31日 13:25 浏览量:386
2020年8月27日,区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政府关于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会后,区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汇总整理了组成人员对该报告的审议意见,经常委会领导审定,现印发给你们。请根据《苏州市姑苏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认真研究处理,在两个月内向区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书面报告45份。
组成人员认为,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围绕岗位职责、职数管理、人员招录、教育培训、管理考核、发展保障等方面,强化社区工作者职业生涯全周期管理,构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框架,规范社区工作者的配备额数和人员经费标准,明确社区工作者多种配备方式,强化对社区工作者年度考核评议,建立区、街、居三级分类培训体系,开展《姑苏区社区工作者关怀培养“3U”计划》,探索与苏州技师学院联合办学并开设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率先在全市执行“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重视社区工作者激励体系建立,我区社区工作者队伍干事创业的激情明显提升,结构相对合理,队伍更加稳定,人心愈发凝聚。
组成人员指出,我区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建设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比照适应新时代社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标准指标不多、社区岗位吸引度不强、社区工作者能力不足等一些短板。
组成人员建议:
一、强化政策文件执行度,优化治理效能。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以习近平社区治理思想为引领,贯彻落实好《关于加强姑苏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细化相关内容、具体标准。要进一步理顺社区职责,减轻社区工作者工作负担,保障社区工作者身心健康,维护好社区工作者的切身利益。要巩固减负增效措施,厘清权责边界,严格落实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探索在区级层面集中建设直接面向社区的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系统,推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各类分散孤立、功能单一的信息系统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系统集成、迁移。要依托“互联网+政务”,进一步推广“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完善“全科社工”管理标准、业务标准、服务标准等,让“全科社工”成为每个社区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以提高群众的体验值。
二、提高社区岗位吸引度,稳定人才队伍。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把好“进口”,疏通“出口”,优化社区工作者年龄和文化结构,提高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持证率。要强化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给社区工作者更大的晋升空间,让在社区踏实工作的低职务人员也有晋升到更高职级的机会,提高社区工作者职业获得感、认同感。要建立社区工作者人才库,加大社区工作者培养入党力度,积极推荐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社区工作者参政议政创造条件。要建立社区工作者工资增长长效机制,探索街道、社区间差别性区别,确保社区工作者工资待遇逐年合理增长,争取逐步缩小与周边板块的待遇差距。
三、加强社区岗位培训度,提高业务能力。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着力强化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落实年度培训、岗位交流、挂职锻炼等项制度,努力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要从全区层面每年规定统一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时间,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区、街道分级组织,从而分类、分层地开展有前瞻性、实用性的专业性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要实行社区工作者终身教育制度,鼓励社会各方面以多种形式支持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工作,倡导社会工作学历教育,强化社区工作的基本理论、专业方法和价值理念。要在社区搞好传帮带,提高年轻社区工作者的任职能力,要针对年轻社区工作者工作热情高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问题,采取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四、加大社区工作宣传度,培育优秀典型。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宣传社区工作者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典型事迹,塑造他们的良好形象,展现他们的良好风貌,尤其是要让居民群众了解、熟悉、信任社区工作者,树立社区工作者在居民群众中的公信度。要注意充分发挥年轻社区工作者学历水平高、知识储备多、操作技能熟、创新能力强等优势,扬长避短,让其在工作中与经验丰富的社区工作者结成对子,优势互补、相互指导、共同提高,增强他们做好社区工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