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人大代表眼中的姑苏十年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8日 14:34 浏览量:846
我叫顾辰晏,是梅巷社区的书记,也是连续两届的姑苏区人大代表。从2012年到2022年是姑苏区建区的十年,对我来说,也是成为社区工作者在基层奋斗的十年,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光也与姑苏区的发展重合。从社工到社区书记再到区人大代表,身份虽然在变化,但是不变的是为居民服务的初心和为姑苏发展砥砺前行的决心。
十年前通过参加原平江区组织的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并顺利通过,成为了一名社区工作者。刚到社区工作不到1个月,原平江、沧浪、金阊三区就合并成为新的“姑苏区”,我也成为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见证者。
我是土生土长的姑苏人,从小到大的生活圈几乎都在古城。十年前我住在城北,如果要去位于城南的亲戚家可以选择搭乘1路公交车。从人民路北向南路线很简单,但是用时却很长,公交车因为停靠的站台多,且当时的人民路比较狭窄经常会堵车,平均用时都要在半小时以上。后来随着地铁4号线的开通,从北到南只要花上10几分钟就能快速到达。而这种便捷高效的体验、也日益成为苏城居民绿色出行首选。
交通出行越来越好、城市面貌在这十年间越发亲民。就拿我目前工作的梅巷社区来说。2012年,当时的梅巷社区地处古城东北角,与相城区、工业园区相邻,属于古城边缘、典型的城市建设洼地。由于地势低洼、居民居住的小区多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建造的老旧房屋,一到雨季就容易形成内涝。当时很多社区干部为了救援抢险撑着小船奋战。2012年12月26日,梅巷地区危旧房改造正式启动,经过4年多的建设,整个梅巷社区涅磐重生,崭新的梅巷花园小区呈现在居民面前。旧房变新房,家家户户的房子变大了、环境也变好了,周边设施齐全、生活方便,邻近火车站、汽车站交通也方便,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正是老百姓需要的。
古城内居住的老年人多、困难群体多。围绕为老服务,充分听取老人需求,链接多方资源等手段。我和我所在的梅巷社区的小伙伴以及居民们一起努力在2021年成功创建了姑苏区首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把社区助餐点逐步打造成日间照料中心再到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从聚焦老年人的“一餐饭”,到适老化改造的“一间屋”,从养老顾问精准贴心的服务,到解决老人问诊、配药的“身边医院”,再到“有声梅巷”红色录播厅汇聚的智慧养老带来的舒适和便捷,始终把社区居民的烦心事,牢记心头,开动脑筋切实解决。
我希望通过我们不断的丰富为老服务的“朋友圈”,能让社区的老人越来越幸福,为他们打造乐享颐养的温暖家园,更让他们在姑苏更加舒心养老,也为姑苏十年变迁绘出温馨的画面。